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——新闻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《从辛弃疾到GPT:人类知识的生成与演变——兼谈学术研究的展开与写作》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积极响应数智时代下社会对新型传媒人才的变革要求,推动我院师生学术领域前沿探索。2024年11月10日上午,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、《新闻大学》编辑部主任姜华老师开展了题为《从辛弃疾到GPT:人类知识的生成与演变——兼谈学术研究的展开与写作》的学术讲座。此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管媛辉老师主持,我院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参与了本次讲座。

14279

讲座伊始,姜华老师基于对人类知识生成与人工智能知识“生成”形同而质异的判断,以辛弃疾《水龙吟·昔时曾有佳人》切入,引出了研究写作中选题、综述等相关内容的注意事项,以历史研究学者王汎森的学术轨迹为范例,指出年轻研究者在学术场域扎实耕耘的必要性,激发了师生对自身学术研究本体性的初步思考。

随后,姜华老师从GPT与三阶知识的出现、GPT知识生产的特殊机制以及GPT介入知识生产的社会效应三个角度出发,深入探讨了人类知识与人工智能知识的生成差异,同时将学术研究的写作要点、技巧规范等相关内容贯穿其中,为同学们构建了学术写作的知识网络。

31C03

首先,姜华老师讲解了人类知识的三种形态。一阶知识是人通过对知识来源的三“世界”的直接感知与思维活动而形成的,是面向“对象世界”的无中生有;二阶知识相较于一阶知识独创性降低,是对一阶知识形式化的变形与改造;三阶知识则是奠基于一阶知识与二阶知识基础之上,由GPT生产的一种新知识形态。他指出,与人类的知识生产相比,GPT的知识生产是奠基于数据信息的“类知识”,是非意向的、既成的、必然的,其不具备反思性且局限于必然性。接着,姜华老师进一步解读了GPT对于知识生产和人类生产境遇的结构性影响。其一,GPT模糊了“人类要素”“人类要素”与“非人类要素”的界限;其二,GPT的介入,重构了知识生产要素的边界,使得人类知识陷入“杂合”与未完成的悬浮状态,其准确性和权威性遭遇冲击;其三,GPT可能改写人类在知识生产中的主体间性地位,使人类成为知识生产中的被动接受者,引发“遮蔽效应”“信息雪崩”等后现代问题,进一步加深知识鸿沟与社会分层,甚至改变人的交往方式,使个体成为信息海洋中的“孤岛”。讲座尾声,姜华老师重新回归到辛弃疾的词作中,再次点明人类知识生成与人工智能知识“生成”的关键性差异所在。

3EFF9

姜华老师整场讲座旁征博引、内容详实,讲述之余还与现场师生亲切互动,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,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,引发大家对现实的思考与社会的观照。未来,我院将不断完善新时代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,立足吉林、辐射东北,助力新闻传播领域高质量发展。


审核人(管媛辉